全国知名特级教师、盐田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杨松到翰林培训青年教师
3月20日,我校邀请盐田区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、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杨松到校作了题为“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公开课”的专题讲座。副校长林楠、教师发展处廖耿君主任携42位青年教师聆听了此次讲座,培训会由廖耿君主任主持。
培训会2点半开始,5点结束,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,杨松老师声情并茂地叙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,穿插其中的教学案例更是活灵活现,充满教学机智。他告诉青年教师们,“认真做事只能做对,用心做事才能做好”。无论是副主任、校长、还是老师,只要用心去钻研,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。他表示,要上好一节公开课,需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。一是要正确对待公开课,不要抵触它。公开课的意义在于它的前瞻性和思维方法。它是我们教学前行的方向和指针,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最快速、最有效的手段,是实现教师间相互交流、博取众长的最好平台,是教师实现由“教书匠”到“教育家”的必须历练。二是要正确认识自己,他列举了公开课心路八历程——“惧,惑,苦,痛,悲,木,喜,怅”,引起了在场老师的共鸣。在教学生涯里,杨松老师依靠自身的天赋、成倍的努力和恩师的帮助,形成自己独特的“灵动课堂”风格,成为数学教学领域的顶尖人物。三是要有正确的公开课思路,弄清楚“教什么”比知道“怎么教”更重要,“怎么不教”比“怎么教”更重要。换句话说,教学重点要突出,教学目标要具体细化。让学生真正学会。备课方面,要懂得“海纳百川,去粗取精”,备“亮点”,突出自己的个性风采,充满智慧。比如杨松老师自己独创的“人格分列式备课法”。四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做授业的修道者。他指出,“欲授其业,必先修己道。”一堂真正优秀的公开课,有时候不是显性的方法手段,而是教师隐性的人文修养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修缮己身,方能授其以道。
杨松主任围绕这四个方面做了详尽阐释,观点独特精辟,语言简练风趣,事例鲜活生动,与会教师听得津津有味,尽显意犹未尽之感。在互动环节,有一位老师表示,杨松老师的案例扣人心弦,想再多听一些。杨老师随即分享了两个案例,一个关于机遇,另一个是后天的努力。听完之后,现场掌声不断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。杨松老师深谙光有天赋还不够,要想发光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。在拿全国第一个一等奖的时候,他经历了高强度的磨练。“记得有一回,我代表贵州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大赛,拿到通知时只有11天的准备时间。当时只能乘坐火车,从贵阳坐到比赛现场山东淄博需要两天一夜,其实只剩下9天时间。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呢?每天白天试教,晚上修改教案,做课件,整夜整夜地熬。我最长的一次试教,连续讲了4个多小时,就是学生换我不换,每个班用不同的方法上同一种课。”就这样,杨松老师熬到嗓子发炎,有一次试教的时候当场就吐了。这时,他的第一位师傅郑幼莉老师给他端了一杯水,让他漱漱口,问他:“好了没有?好了我们继续。”九天下来,杨松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。就是这样异乎常人的努力,成就了一位“大神”级的高层次人才,很好地诠释了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的精神实质。
林楠副校长最后作了总结性发言,她指出,杨松老师将自己的从教之路心得
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出来,令与会的青年教师感慨连连。他时而像语文老师,妙语连珠;时而像音乐老师,跌宕起伏;时而像脱口秀演员,用词精妙。青年教师要向杨老师学习,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,开阔的视野,敏锐的思维,才能上出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。希望在第八周的赛课中,青年教师们能秉持这股力量,赛出水平,赛出精彩。
杨松老师此次到校做分享,是我校一次常规的赛前培训,是一次实施驱动,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高端引领,对助推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。
(文:李泽阳,图:廖耿君)